標題:
請問香港的懷舊小食有d咩????
發問:
- 由尖沙咀地鐵站點行去港威大廈二座-
- 求菠蘿雞扒飯做法!!!!!!!!!
- 尖沙嘴山林道39號坐火車或地鐵點去ar-
- 屯門在這二十年的轉變!(急!!!!)
- 由沙田去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黃竹坑)應搭咩車....help...thx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請問香港的懷舊小食有d咩???? (最好有特色,歷史,相片) 拜託!!!!
最佳解答:
其實香港的懷舊小食有很多, 曾有網頁上載過香港經典小食有五十樣之多, 資料如下: 1) 辣魚蛋 街邊篤魚蛋是五六十年代產物。當時街邊麵檔價廉,為減成本,便用潮州白魚蛋的下欄,或不太新鮮的魚肉,溝勻再以油炸熟做 不料大受歡迎,成為香港街頭小食的台柱。每天可銷出15,000粒魚蛋,銷量驚人。 2) 用瓦砵盛的砵仔糕 本是四邑地道街頭小食,酬神祭祖也必備此糕點。生隆特別自台山運來砵仔做糕。缽頭的的骰骰,直徑只有兩吋,容量小,受火力便均勻,不似大碗因火力不均造成邊硬中間軟的現象。而且瓦砵煮得愈多愈吸味,用舊瓦砵煮來的糕,會特別香些。 3) 雞蛋仔 五十年代雞蛋仔已經出現。當年小販都用炭爐,手持兩塊重重的生鐵,夾蛋漿燒。近年的雞蛋仔已轉用石油氣爐,鐵夾也輕了。 4) 臭豆腐 本來是浙江紹興的傳統小食,在上海一帶處處可見。臭豆腐之所以奇臭無比,全靠把厚豆腐連「臭滷」(發酵液)及水分,放入密不透氣的容器內發酵而成。 5) 碗仔翅 碗仔翅雖不是真魚翅,但起源卻真的來自魚翅。四五十年代在廟街榕樹頭一帶,街邊檔用俗稱「倒餿水」,即酒家食剩的翅頭翅尾,開豆粉水、落味精、豉油等去賣。今日的碗仔翅當然已由鋪頭自己煲自己調校,沒有魚翅,卻有粉絲。 6) 豬皮蘿蔔 豬皮蘿蔔是五十年代街頭哪喳麵的傳統 。五十年代香港經濟未起飛,哪喳麵一毫子有交易,又平又飽肚,大受工廠妹歡迎。 7) 糖蔥餅 在香港至少有八十年歷史,它之所以叫糖 餅,因夾在薄餅的糖 有如一段段蔥白,是幾十年前小孩子的平價零食。 8) 芝麻卷 又名「菲林卷」,是七八十年代在各大茶樓紅極一時的壓軸甜品,近年已買少見少。現在有都是工場大量生產的貨色。 9) 煨番薯 從前中國村人常把番薯放入灶內,用剛熄滅的柴火灰爐將番薯煨熟。香港四五十年代街邊煨番薯亦是以柴火放在大圓鐵桶內煨,其後才用火力較持久的炭取代。 10) 豬油渣麵 豬油渣即是以肥豬膏炸出豬油後剩下的渣,以前的人捨不得丟便用作煮麵,是貧窮年代的產物。 11) 炒栗炒栗子本是天津的街頭小食,五六十年代許多北方人南來香港,炒栗子便傳到香港來。今時今日的炒栗子已慢慢被機器取替。 12) 馬仔 香港六十年代賭馬已大盛,馬迷流行一句「食馬仔,贏馬仔」的意頭口號,馬仔更成普羅大眾的至愛零食之一。其實馬仔叫「薩其馬」,本是喇嘛點心,在清朝時傳入中國。起初馬仔常見於北京的點心鋪,後來才漸漸傳到廣州及香港。 13) 麥芽糖夾餅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貧窮小孩的家庭零食是用筷子往手掌般大的小瓦缸挑一圈麥芽糖,夾 兩塊餅乾來吃。近十多年都不見有小朋友吃這種小吃。 14) 老婆餅 清末年間有個種冬瓜的農夫,因旱災失收而把妻子賣給大戶人家。他用賣老婆換來的錢做生意。並鑽研出以冬瓜茸做餅餡。命名為老婆餅。不料其後老婆餅賺大錢,更贖回他的妻子,此是老婆餅的由來。 15) 油炸鬼 油炸鬼可追溯至中國宋朝,民間痛恨秦檜害死岳飛,故取下油鍋落地獄炸之的意義,由於忌諱「檜」字,便以同音「鬼」字代替。而油炸鬼多以兩油條並列,意謂秦檜夫妻二人。 16) 狗仔粉 狗仔粉是六七十年代的街頭小食。當時經濟環境差,順德人以熱水開粘米粉搓成條狀的「粉」來填肚。由於粉條尖頭尖尾,像唐狗尾巴,故稱為「狗仔粉」。 17) 花生糖 花生糖原是潮州的民間小食。後來超市及士多出現已包裝的花生糖,漸漸便取代了這種街頭小食。 18) 炸兩 廣州於1940年淪陷,在廣州泮塘鄉有家小茶居名「嚼荷仙館」,點心師傅為應付當時的物資短缺,便想出讓食客花最少錢,但同時可吃到腸粉及油炸鬼兩款美食,創造了炸 。就是將隔夜油炸鬼,用熱辣辣的腸粉包起來,一出竟大受歡迎,後亦流傳至香港。 19) 皮蛋酥 皮蛋酥以皮蛋做餡,在嫁女餅中蛋象徵新婚娘子能開枝散葉。由於孕婦多吃酸薑皮蛋,故最初皮蛋酥是以蓮蓉包 酸薑和皮蛋的。到六七十年代,人們的口味開始喜歡只以蓮蓉加皮蛋來吃,便漸漸淘汰了傳統的皮蛋酥。 20) 豆腐花 有一千年歷史的豆腐花很可能是中國最古老的甜品之一。由從前用籮吊 嗌賣,到後來有豆品廠自己製造,再發展到涼茶鋪、糖水鋪都有得食。 21) 大菜糕 四五十年代,沒有楊枝甘露、芒果布甸的時候,大菜糕是最平民化的甜品,屋 士多一定買到。當時的大菜糕是雞蛋形狀,以雙手拿 雞蛋殼蓋住大菜糕液體,再雪凍而成,現在也找不到了。 22) 龍鬚糖 原名銀絲糖,傳說是宋代皇帝喜愛吃的其中一款甜點。因為龍代表皇帝,而糖表面又有一層層似龍鬚鬢的糖絲,所以亦有龍鬚糖的稱號。 龍鬚糖之所以歷久常新及被稱為國技之一,是因為它製造過程也是一場表演,任何年代的人也愛看。 23) 白糖糕 話說明朝時順德倫教有個小販姓梁,蒸鬆糕時失手,粉質下墜,鬆糕不鬆。但人人皆食後都覺清爽膩滑,結果很快售罄。梁將錯就錯改以白糖炮製,蒸出晶瑩潔白的「白糖倫教糕」,後稱白糖糕。 24) 棉花糖 在香港至少有半世紀歷史,早廿年前在戲院或遊樂場如荔園都輕易找到這些棉花糖,現在則甚少見。以前的棉花糖機要踩 腳踏(像衣車)才可行動摩打,令火水發熱及銀鑊旋轉,將砂糖融掉後,以離心力的形式將糖撥出糖絲。現在的棉花糖機則是電動的。 25) 粉果 粉果原本是順德鳳城的家常小點,後來因廣州西關的娥姐打進茶樓。娥姐本來是大良自梳女,到廣州打工期間,因其美貌姿色,深得西關之黃大少寵愛。後來黃開了間「茶香室」,以娥姐粉果做招牌貨,由於粉果皮薄餡靚,很快名氣傳遍廣州。後來也傳到香港。 26) 豬腸粉 因為似豬腸,光滑的卷狀腸粉便叫豬腸粉。早於60年前,街邊豬腸粉已經十分流行作早點。 27) 蛋散 蛋散的散字正寫為「餚」,此字在一千年前的中國便有,證明歷史源遠流長。 傳統的糖蛋散是以麵粉、筋粉、雞蛋和豬油搓成,扭成蛋散狀落油鑊炸,攤凍蘸開過水的麥糖便可吃。在滿屋發現這個糖蛋散,外形與傳統的完全相同,但做法則有點分別,蛋散蘸的是麥芽糖混合蜜糖,不太甜又無咁油膩,蛋散鬆化香口,別有風味。 28) 客家茶果 茶果的誕生是由於客家人喜歡聚在一起閒話家常,但嫌品茗太過單調,於是以糯米粉製作成鹹甜糕點,邊吃邊談。由於它配茶吃最適合,所以命名為「茶果」。到現在於大埔舊墟仍有些客家老人叫賣這種家鄉小食。 29) 杏仁餅 源於中山的杏仁餅已有百年歷史。傳統的杏仁餅大多是有「肉心」的,即外層有綠豆溝杏仁碎,內層則有甜甜又油膩的肥豬膏,現在「肉心餡」已很少見,多改以芝麻、花生等餡料代替。 30) 格仔餅 由於格仔餅主要的用料是蛋漿,檔主為了增加蛋香,特別用上蛋味重的北京蛋,特別分量也增多,平均一「底」便有大半隻蛋。焗的時間也有規定,約焗4分鐘便會「起」出來,否則會變得硬繃繃。吃時加上牛油、花生醬、煉奶和砂糖,是傳統70年代的食法。 31) 豬大腸 豬大腸是著名的客家菜,因三四十年代客家人很窮,便把動物的內臟也炮製成美食。大腸炮製工夫很多,首先要以水清洗多次去掉異味,再以層層疊疊的以「腸包腸」而成,風乾8小時才能炸出來拍得住乳豬皮的脆皮。 32) 煎釀三寶 「煎釀三寶」通常是在魚肉釀茄子、尖椒、圓椒或豆腐中任選三種。一般人以為魚肉愈多愈好,其實做得好吃也講比例,一分魚肉三分菜的比例口感便最佳。魚肉以要手打、入口彈牙為之正。 33) 丁丁糖 舊時成都走街串巷賣白麻糖的小商販都有一種特制的行頭———小鐵錘一把,外加一塊J型小鐵板,既是分割麻糖的專用工具,又是招攬顧客的特殊道具。成都人以它們敲打出來的“叮叮當”的諧音,將白麻糖起名為“丁丁糖” 傳統工藝的“丁丁糖”以糯米為原料,沒有添加現代工業化生產糖食的色素、香精等玩意兒。 請你到這個網址看看, 內裡有相片和更多歷史資料提供. 希望以上的資料可以幫到你吧! 參考網址: http://tcstreet.com/Book/daily/50/50a.htm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7020300985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7032604142
其他解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