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
香港有甚麼特色?
發問:
請從以前的建築物、飲食、小食、交通工具、人民活動等描述。(急)
香港的特色: 建築及規劃 主條目:香港建築和香港土地利用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8/Bank_of_china_night.jpg/200px-Bank_of_china_night.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位於金鐘的中銀大廈 香港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不多,城市以現代建築為主,大量摩天大樓集中在維多利亞港兩岸,形成全球密度最高最寬的天際線[46]。維港景色更是香港吸引遊客之處,一般會從太平山頂俯瞰或尖沙咀對望,有世界三大夜景之一的美譽。香港的摩天大樓不限於商業大廈,不少住宅同樣建得很高。全球最高100棟住宅大樓中,最少一半是位於香港[47]。過去摩天大樓主要集中在香港島北岸,但自從位於九龍的舊啟德機場於1990年代末搬遷後,政府大幅放寬高度限制,令九龍的摩天大樓如雨後春筍般興建。預計於2010年落成、位於西九龍的環球貿易廣場(ICC),將成為全球第四高的建築物。另一方面,即使在遠離市區的新界地區,樓高40層以上的住宅大樓,包括香港公共房屋,也並不罕見。 香港有不少著名的建築,當中包括有由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中銀大廈,其外型為棱柱狀,就像「節節高升」的竹筍一樣,為香港最矚目地標之一。除此之外,由建築師諾曼·福斯特設計的滙豐銀行總行大廈於1985年重建完成之時,為當時全球最昂貴的建築物。香港國際機場的建築設計也是出自其手筆。而現時香港最高的摩天大樓,則是國際金融中心二期,樓高415.8米[48]。 香港橋樑的建築技術也是位於世界前列。連接青衣島及馬灣的青馬大橋,是全球最長的行車及鐵路懸索吊橋,而鄰近的汲水門大橋和汀九橋,則分別為最長的行車及鐵路斜拉橋和最長的三塔式斜拉橋。 自從1950年代開始,香港政府積極規劃很多建設項目,包括興建大量公共房屋及其配套設施。同時,政府開始在新界各區設立衛星城市計劃,到了2007年已設立了共9個新市鎮,容納人口約320萬[49]。這些新市鎮能應付香港人口的增長,分散市區過於擠迫的人口,從而改善居住環境。另一方面,政府也積極填海造地,以使市區有更多可用的土地,而未來市區發展的焦點包括有西九龍及啟德等填海土地:前者將發展為一個文娛藝術區;後者則發展以體育運動為發展主題。 流行文化 主條目:香港電影、香港音樂和粵語流行曲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3/Tsang_graffiti.jpg/200px-Tsang_graffiti.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九龍皇帝」曾灶財在尖沙咀天星碼頭的「墨寶」 粵曲成為香港早年的普及娛樂,隨著1920年代省港班興起,薛覺先、馬師曾等著手改量唱腔,出現薛馬爭雄的粵曲黃金時代。這時期香港的流行文化與廣州一衣帶水,如省港班就是穿梭粵港兩地以至東南亞演出,並未形成獨特的香港文化。1950年代中國政治變天,香港開始汲取上海普及文化,加上歐美多年影響,自1970年代起,由蓮花樂隊主音歌手許冠傑所帶動的一股潮流,其後蓬勃發展的「粵語流行曲」 [88],其中1980年代的梅豔芳、張國榮、譚詠麟一直獨霸樂壇,至1990年代,張學友、黎明、劉德華和郭富城亦享有四大天王的稱譽,影響遍及中國和東南亞等地。 香港電影始於1913年黎民偉編演的首部港片《莊子試妻》。二次大戰後,大批內地電影人才及資金南下,香港先後成立中華、永華、長城等公司,令粵語片在1950年代大放異彩。當中胡鵬1949年開創的《黃飛鴻》電影,連拍60個多部,成為世界史上最長壽的系列電影。任劍輝、白雪仙的演出亦被傳頌數十年[89]。加上東亞各國政府一度只容許香港電影進口,令香港享有「東方好萊塢」之稱,李小龍、王家衛、吳宇森、周潤發、李連杰、成龍、張曼玉、周星馳在國際上均享負盛名,每年3至4月間舉行的香港國際電影節及香港電影金像獎,是香港電影界每年一度的盛事。 不過,盛極而返,自1990年代中後期,香港娛樂事業開始走向下坡,高峰期港產片年產達三百部電影,但2004年只餘下60部[90]。而隨著臺灣、中國大陸和東亞各國的音樂興起,香港唱片銷量亦大不如前。香港娛樂文化的前途是一個長久討論的題目[91]。 此外,香港由於地小人多,加上科技日漸發達導致傳媒發展迅速,另類小眾文化也能夠得到廣大社會的矚目。曾灶財、梁國雄、周啟邦夫婦等的行為及其對社會產生的衝擊,就是明顯的例子。 飲食 主條目:香港文化和香港飲食文化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8/HK_Lin_Heng_Teahouse_ba.jpg/150px-HK_Lin_Heng_Teahouse_ba.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香港著名的舊式酒樓——蓮香樓 香港人對飲食極為重視,除了以粵菜聞名外,日、韓、台、越、泰、印度及歐洲的菜系亦十分常見,享有美食天堂的稱號。 早年香港人習慣上茶樓,早上沖一壺茶、叫兩件點心,這經常成為西方人眼中香港飲食文化的典型。受英國影響,港人同樣喜好吃下午茶,多數吃一件三文治、蛋撻、奶茶咖啡。 在華洋雜處下,香港發展出茶餐廳的獨特餐館,它原本出售一些三文治、咖啡等廉價西式小食,後來再引入各式傳統小炒,並自創炒或撈出前一丁、菠蘿油、檸七、鴛鴦等,而大牌檔及冰室也曾經是非常普遍的食肆。此外,香港街頭小食也是多姿多采,例如雞蛋仔、砵仔糕、啄啄糖、煎釀三寶、碗仔翅等小食都頗為著名,以及由於香港人性格好「一窩蜂」,故有些小食只會曇花一現。 傳統本地菜以廣府菜、客家菜及潮州菜為主,盆菜則是新界原居民在節慶時的傳統菜。由於香港臨近海洋,因此海鮮也是常見的菜色,亦發展出如避風塘炒蟹的避風塘菜色。另外,位於香港仔避風塘的珍寶王國是著名的海上食府,而西貢市、南丫島、流浮山和九龍鯉魚門也是吃海鮮的熱點。 另一方面,香港飲食也深受外來飲食文化影響。中環蘇豪區、灣仔及尖沙咀酒吧林立,而慕尼黑啤酒節更由1991年起每年於尖沙咀廣東道舉行。快餐方面,美式快餐主要由麥當勞及肯德基經營,而香港也發展出自己的港式快餐,當中以大家樂、大快活及美心快餐等集團為代表。 交通 主條目:香港交通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d/Hong_Kong_International_Airport.jpg/250px-Hong_Kong_International_Airport.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香港國際機場一號客運大樓 香港擁有高度發展及複雜的交通網路。公共運輸的主要組成部份包括鐵路、巴士(公共汽車)、小巴(公共小型巴士)、的士(計程車)及渡輪等。其中,鐵路是香港最主要公共運輸工具,每日載客約413.77萬人次[40];其次是專營巴士,每日載客約393.0萬人次[40]。值得留意的是,香港是首個於公共運輸廣泛使用電子貨幣的地區。名為八達通的電子車票兼貨幣系統於2005年的總流通量達1,240萬張。 由於香港人口密度高,對高載客量的交通工具有一定的需求,故此香港的巴士大多都是雙層巴士。而行駛香港島北岸的香港電車更是全球唯一使用全兩層電車的車隊。同樣位於港島的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為世界最長的有蓋自動行人電梯系統。而在大嶼山的昂坪360索道系統,更是世界上規模最大。 香港道路的使用率之高,位居世界前列[41]。道路總長度有1,984公里,主要由街道、橋樑及隧道等組成9條主要的幹線連接香港各地。而香港的行車方向是根據英國的靠左行駛,有別於中國大陸。在香港註冊的616,648架車輛當中,有66%是私人載客汽車,而每公里道路有約310輛車輛行走[42]。和其他國際大城市一樣,香港同樣面對著交通擠塞、舊區道路設計過時和汽車流量過大等問題。 除此之外,位於赤鱲角的香港國際機場是全球第5繁忙客運的國際機場[43],是來往歐美以及亞洲及大洋洲航班的轉機點。香港也因為政治上較為中立的地位,得以作為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的旅客轉運站。機場全日24小時運作,每年可處理旅客4500萬人次及貨物300萬公噸,並曾獲得不少國際獎項[44]。旅客可以透過機場快綫及公路與市區連接,24分鐘以內便可直達中環中心商業區。現時機場已分階段進行擴展,滿足日益增加的航空交通需求,以及加強對珠江三角洲鄰近地區的連接,進一步發展為區內旅客轉運中心。 於2007年12月2日,香港地鐵和九廣鐵路正式合併,香港鐵路開始運作,成為香港唯一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由原稱地鐵有限公司的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營運。 [45]
其他解答:
旅遊: 「 太 平 山 頂 」 是 香 港 最 受 歡 迎 的 名 勝 景 點 之 一 , 置 身 其 中 鳥 瞰 享 譽 全 球 的 維 多 利 亞 海 港 , 景 致 之 美 , 令 人 喜 出 望 外 ! 「 天 壇 大 佛 」 坐 落 於 大 嶼 山 寶 蓮 襌 寺 旁 , 是 全 球 最 高 的 戶 外 青 銅 坐 佛 。 「 香 港 海 洋 公 園 」 位 於 香 港 島 南 面 , 落 成 至 今 剛 好 30 年 , 提 供 娛 樂 、 教 育 及 動 物 保 育 並 重 的 遊 樂 設 施 。 「 金 紫 荊 廣 場 」 在 灣 仔 香 港 會 議 展 覽 中 心 新 翼 外 , 是 香 港 回 歸 祖 國 的 重 要 地 標 , 廣 場 矗 立 一 座 由 中 央 政 府 送 贈 的 「 永 遠 盛 開 的 紫 荊 花 」 雕 塑 , 每 天 早 上 , 廣 場 亦 會 舉 行 升 旗 儀 式 。 「 淺 水 灣 海 灘 」 在 港 島 南 區 , 以 海 灘 綿 長 、 灘 床 寬 闊 、 水 清 沙 幼 和 波 平 浪 靜 著 稱 。 「 赤 柱 市 集 及 美 利 樓 」 , 赤 柱 市 集 滿 布 各 式 小 商 店 , 售 賣 的 貨 品 五 花 八 門 。 美 利 樓 是 古 歐 陸 維 多 利 亞 式 建 築 物 , 香 港 最 大 規 模 的 古 蹟 重 建 工 程 之 一 。 「 幻 彩 詠 香 江 」 被 列 入 健 力 士 世 界 紀 錄 , 成 為 全 球 最 大 型 燈 光 音 樂 匯 演 , 每 晚 八 時 在 維 多 利 亞 港 兩 岸 上 演 。 「 星 光 大 道 」 位 於 尖 沙 咀 海 濱 長 廊 , 見 證 電 影 業 對 香 港 以 及 國 際 影 壇 的 貢 獻 , 更 是 欣 賞 「 幻 彩 詠 香 江 」 的 上 佳 地 點 。 「 香 港 迪 士 尼 樂 園 」 在 大 嶼 山 竹 篙 灣 , 是 中 國 首 個 士 尼 主 題 公 園 。 「 香 港 濕 地 公 園 」 , 位 於 天 水 圍 , 是 一 個 集 自 然 護 理 、 教 育 及 旅 遊 用 途 於 一 身 的 世 界 級 景 點 。 而 且 , 更 別 錯 過 於 二 ○ ○ 五 年 九 月 開 幕 位 於 赤 柱 美 利 樓 的 香 港 海 事 博 物 館 , 及 於 二 ○ ○ 六 年 十 二 月 開 幕 由 甘 棠 第 修 繕 而 成 的 孫 中 山 紀 念 館 。 購物 : 中西區 海味街、參茸燕窩街及藥材街 摩囉街 主要購物區 西港城 東區 太古城中心 馬寶道小販攤檔 離島區 東薈城 九龍城區 黃埔新天地 葵青區 青衣城 觀塘區 淘大商場 觀塘海岸商貿區開倉商鋪 麗港城商場 觀塘海岸商貿區玩樂地點 apm 德福廣場 西貢區 西貢市海傍廣場 西貢墟 沙田區 新城市廣場 深水埗區 鈕扣珠仔花邊街 長沙灣道時裝街 又一城 鴨寮街跳蚤市場 西九龍中心 深水埗電腦商場 通州街玉石巿場 南區 淺水灣 赤柱及其市集 屯門區 黃金海岸 荃灣區 荃灣珠寶金飾坊 灣仔區 渣甸坊 太原街 / 交加街 時代廣場 黃大仙區 樂富中心 荷里活廣場 油尖旺區 海港城 玉器市場 女人街 彌敦道 朗豪坊|||||地 圖 非 按 比 例 九 龍 殖 民 地 建 築 香 港 天 文 台 ( 尖 沙 咀 ) * 前 九 廣 鐵 路 鐘 樓 ( 尖 沙 咀 )* 前 九 龍 英 童 學 校 ( 尖 沙 咀 ) * 尖 沙 咀 前 水 警 總 部 ( 尖 沙 咀 ) * 中 式 建 築 李 鄭 屋 漢 墓 ( 深 水 ) 九 龍 寨 城 南 門 遺 蹟 ( 九 龍 城 ) 前 九 龍 寨 城 衙 門 ( 九 龍 城 ) 新 界 中 式 建 築 荃 灣 三 棟 屋 村 ( 荃 灣 ) 舊 大 埔 墟 火 車 站 ( 大 埔 ) 荃 灣 海 壩 村 民 宅 ( 荃 灣 ) 廟 宇 大 埔 文 武 二 帝 廟 ( 大 埔 ) 離 島 遠 古 遺 址 長 洲 石 刻 ( 長 洲 ) 香 港 島 殖 民 地 建 築 都 爹 利 街 石 階 及 煤 氣 路 燈 ( 中 環 ) 舊 赤 柱 警 署 中 環 舊 最 高 法 院 外 部 * 香 港 大 學 本 部 大 樓 ( 薄 扶 林 ) * 舊 三 軍 司 令 官 邸 ( 中 環 ) 前 法 國 外 方 傳 道 會 大 樓 ( 中 環 ) * 舊 上 環 街 市 ( 上 環 ) 中 環 花 園 道 梅 夫 人 婦 女 會 主 樓 * 前 中 環 荷 李 活 道 中 區 警 署 * 前 中 央 裁 判 司 署 ( 中 環 ) * 域 多 利 監 獄 ( 中 環 ) * 香 港 大 學 大 學 堂 ( 薄 扶 林 ) * 香 港 大 學 孔 慶 熒 樓 ( 薄 扶 林 ) * 香 港 大 學 鄧 志 昂 樓 ( 薄 扶 林 ) * 香 港 禮 賓 府 ( 中 環 ) * 聖 約 翰 座 堂 ( 中 環 ) 中 式 建 築 柴 灣 羅 屋 ( 柴 灣 ) 舊 灣 仔 郵 政 局 ( 灣 仔 ) 廟 宇 銅 鑼 灣 天 后 廟 ( 銅 鑼 灣 )|||||建築物、維港夜色好靚,有燈光 飲食、小食、特色小食---fish ball 交通工具、--bus,港鐵 人民活動--日以續夜咁做工,好辛苦,好勤力
香港有甚麼特色?
發問:
請從以前的建築物、飲食、小食、交通工具、人民活動等描述。(急)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最佳解答:香港的特色: 建築及規劃 主條目:香港建築和香港土地利用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8/Bank_of_china_night.jpg/200px-Bank_of_china_night.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位於金鐘的中銀大廈 香港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不多,城市以現代建築為主,大量摩天大樓集中在維多利亞港兩岸,形成全球密度最高最寬的天際線[46]。維港景色更是香港吸引遊客之處,一般會從太平山頂俯瞰或尖沙咀對望,有世界三大夜景之一的美譽。香港的摩天大樓不限於商業大廈,不少住宅同樣建得很高。全球最高100棟住宅大樓中,最少一半是位於香港[47]。過去摩天大樓主要集中在香港島北岸,但自從位於九龍的舊啟德機場於1990年代末搬遷後,政府大幅放寬高度限制,令九龍的摩天大樓如雨後春筍般興建。預計於2010年落成、位於西九龍的環球貿易廣場(ICC),將成為全球第四高的建築物。另一方面,即使在遠離市區的新界地區,樓高40層以上的住宅大樓,包括香港公共房屋,也並不罕見。 香港有不少著名的建築,當中包括有由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中銀大廈,其外型為棱柱狀,就像「節節高升」的竹筍一樣,為香港最矚目地標之一。除此之外,由建築師諾曼·福斯特設計的滙豐銀行總行大廈於1985年重建完成之時,為當時全球最昂貴的建築物。香港國際機場的建築設計也是出自其手筆。而現時香港最高的摩天大樓,則是國際金融中心二期,樓高415.8米[48]。 香港橋樑的建築技術也是位於世界前列。連接青衣島及馬灣的青馬大橋,是全球最長的行車及鐵路懸索吊橋,而鄰近的汲水門大橋和汀九橋,則分別為最長的行車及鐵路斜拉橋和最長的三塔式斜拉橋。 自從1950年代開始,香港政府積極規劃很多建設項目,包括興建大量公共房屋及其配套設施。同時,政府開始在新界各區設立衛星城市計劃,到了2007年已設立了共9個新市鎮,容納人口約320萬[49]。這些新市鎮能應付香港人口的增長,分散市區過於擠迫的人口,從而改善居住環境。另一方面,政府也積極填海造地,以使市區有更多可用的土地,而未來市區發展的焦點包括有西九龍及啟德等填海土地:前者將發展為一個文娛藝術區;後者則發展以體育運動為發展主題。 流行文化 主條目:香港電影、香港音樂和粵語流行曲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3/Tsang_graffiti.jpg/200px-Tsang_graffiti.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九龍皇帝」曾灶財在尖沙咀天星碼頭的「墨寶」 粵曲成為香港早年的普及娛樂,隨著1920年代省港班興起,薛覺先、馬師曾等著手改量唱腔,出現薛馬爭雄的粵曲黃金時代。這時期香港的流行文化與廣州一衣帶水,如省港班就是穿梭粵港兩地以至東南亞演出,並未形成獨特的香港文化。1950年代中國政治變天,香港開始汲取上海普及文化,加上歐美多年影響,自1970年代起,由蓮花樂隊主音歌手許冠傑所帶動的一股潮流,其後蓬勃發展的「粵語流行曲」 [88],其中1980年代的梅豔芳、張國榮、譚詠麟一直獨霸樂壇,至1990年代,張學友、黎明、劉德華和郭富城亦享有四大天王的稱譽,影響遍及中國和東南亞等地。 香港電影始於1913年黎民偉編演的首部港片《莊子試妻》。二次大戰後,大批內地電影人才及資金南下,香港先後成立中華、永華、長城等公司,令粵語片在1950年代大放異彩。當中胡鵬1949年開創的《黃飛鴻》電影,連拍60個多部,成為世界史上最長壽的系列電影。任劍輝、白雪仙的演出亦被傳頌數十年[89]。加上東亞各國政府一度只容許香港電影進口,令香港享有「東方好萊塢」之稱,李小龍、王家衛、吳宇森、周潤發、李連杰、成龍、張曼玉、周星馳在國際上均享負盛名,每年3至4月間舉行的香港國際電影節及香港電影金像獎,是香港電影界每年一度的盛事。 不過,盛極而返,自1990年代中後期,香港娛樂事業開始走向下坡,高峰期港產片年產達三百部電影,但2004年只餘下60部[90]。而隨著臺灣、中國大陸和東亞各國的音樂興起,香港唱片銷量亦大不如前。香港娛樂文化的前途是一個長久討論的題目[91]。 此外,香港由於地小人多,加上科技日漸發達導致傳媒發展迅速,另類小眾文化也能夠得到廣大社會的矚目。曾灶財、梁國雄、周啟邦夫婦等的行為及其對社會產生的衝擊,就是明顯的例子。 飲食 主條目:香港文化和香港飲食文化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8/HK_Lin_Heng_Teahouse_ba.jpg/150px-HK_Lin_Heng_Teahouse_ba.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香港著名的舊式酒樓——蓮香樓 香港人對飲食極為重視,除了以粵菜聞名外,日、韓、台、越、泰、印度及歐洲的菜系亦十分常見,享有美食天堂的稱號。 早年香港人習慣上茶樓,早上沖一壺茶、叫兩件點心,這經常成為西方人眼中香港飲食文化的典型。受英國影響,港人同樣喜好吃下午茶,多數吃一件三文治、蛋撻、奶茶咖啡。 在華洋雜處下,香港發展出茶餐廳的獨特餐館,它原本出售一些三文治、咖啡等廉價西式小食,後來再引入各式傳統小炒,並自創炒或撈出前一丁、菠蘿油、檸七、鴛鴦等,而大牌檔及冰室也曾經是非常普遍的食肆。此外,香港街頭小食也是多姿多采,例如雞蛋仔、砵仔糕、啄啄糖、煎釀三寶、碗仔翅等小食都頗為著名,以及由於香港人性格好「一窩蜂」,故有些小食只會曇花一現。 傳統本地菜以廣府菜、客家菜及潮州菜為主,盆菜則是新界原居民在節慶時的傳統菜。由於香港臨近海洋,因此海鮮也是常見的菜色,亦發展出如避風塘炒蟹的避風塘菜色。另外,位於香港仔避風塘的珍寶王國是著名的海上食府,而西貢市、南丫島、流浮山和九龍鯉魚門也是吃海鮮的熱點。 另一方面,香港飲食也深受外來飲食文化影響。中環蘇豪區、灣仔及尖沙咀酒吧林立,而慕尼黑啤酒節更由1991年起每年於尖沙咀廣東道舉行。快餐方面,美式快餐主要由麥當勞及肯德基經營,而香港也發展出自己的港式快餐,當中以大家樂、大快活及美心快餐等集團為代表。 交通 主條目:香港交通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d/Hong_Kong_International_Airport.jpg/250px-Hong_Kong_International_Airport.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香港國際機場一號客運大樓 香港擁有高度發展及複雜的交通網路。公共運輸的主要組成部份包括鐵路、巴士(公共汽車)、小巴(公共小型巴士)、的士(計程車)及渡輪等。其中,鐵路是香港最主要公共運輸工具,每日載客約413.77萬人次[40];其次是專營巴士,每日載客約393.0萬人次[40]。值得留意的是,香港是首個於公共運輸廣泛使用電子貨幣的地區。名為八達通的電子車票兼貨幣系統於2005年的總流通量達1,240萬張。 由於香港人口密度高,對高載客量的交通工具有一定的需求,故此香港的巴士大多都是雙層巴士。而行駛香港島北岸的香港電車更是全球唯一使用全兩層電車的車隊。同樣位於港島的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為世界最長的有蓋自動行人電梯系統。而在大嶼山的昂坪360索道系統,更是世界上規模最大。 香港道路的使用率之高,位居世界前列[41]。道路總長度有1,984公里,主要由街道、橋樑及隧道等組成9條主要的幹線連接香港各地。而香港的行車方向是根據英國的靠左行駛,有別於中國大陸。在香港註冊的616,648架車輛當中,有66%是私人載客汽車,而每公里道路有約310輛車輛行走[42]。和其他國際大城市一樣,香港同樣面對著交通擠塞、舊區道路設計過時和汽車流量過大等問題。 除此之外,位於赤鱲角的香港國際機場是全球第5繁忙客運的國際機場[43],是來往歐美以及亞洲及大洋洲航班的轉機點。香港也因為政治上較為中立的地位,得以作為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的旅客轉運站。機場全日24小時運作,每年可處理旅客4500萬人次及貨物300萬公噸,並曾獲得不少國際獎項[44]。旅客可以透過機場快綫及公路與市區連接,24分鐘以內便可直達中環中心商業區。現時機場已分階段進行擴展,滿足日益增加的航空交通需求,以及加強對珠江三角洲鄰近地區的連接,進一步發展為區內旅客轉運中心。 於2007年12月2日,香港地鐵和九廣鐵路正式合併,香港鐵路開始運作,成為香港唯一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由原稱地鐵有限公司的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營運。 [45]
其他解答:
旅遊: 「 太 平 山 頂 」 是 香 港 最 受 歡 迎 的 名 勝 景 點 之 一 , 置 身 其 中 鳥 瞰 享 譽 全 球 的 維 多 利 亞 海 港 , 景 致 之 美 , 令 人 喜 出 望 外 ! 「 天 壇 大 佛 」 坐 落 於 大 嶼 山 寶 蓮 襌 寺 旁 , 是 全 球 最 高 的 戶 外 青 銅 坐 佛 。 「 香 港 海 洋 公 園 」 位 於 香 港 島 南 面 , 落 成 至 今 剛 好 30 年 , 提 供 娛 樂 、 教 育 及 動 物 保 育 並 重 的 遊 樂 設 施 。 「 金 紫 荊 廣 場 」 在 灣 仔 香 港 會 議 展 覽 中 心 新 翼 外 , 是 香 港 回 歸 祖 國 的 重 要 地 標 , 廣 場 矗 立 一 座 由 中 央 政 府 送 贈 的 「 永 遠 盛 開 的 紫 荊 花 」 雕 塑 , 每 天 早 上 , 廣 場 亦 會 舉 行 升 旗 儀 式 。 「 淺 水 灣 海 灘 」 在 港 島 南 區 , 以 海 灘 綿 長 、 灘 床 寬 闊 、 水 清 沙 幼 和 波 平 浪 靜 著 稱 。 「 赤 柱 市 集 及 美 利 樓 」 , 赤 柱 市 集 滿 布 各 式 小 商 店 , 售 賣 的 貨 品 五 花 八 門 。 美 利 樓 是 古 歐 陸 維 多 利 亞 式 建 築 物 , 香 港 最 大 規 模 的 古 蹟 重 建 工 程 之 一 。 「 幻 彩 詠 香 江 」 被 列 入 健 力 士 世 界 紀 錄 , 成 為 全 球 最 大 型 燈 光 音 樂 匯 演 , 每 晚 八 時 在 維 多 利 亞 港 兩 岸 上 演 。 「 星 光 大 道 」 位 於 尖 沙 咀 海 濱 長 廊 , 見 證 電 影 業 對 香 港 以 及 國 際 影 壇 的 貢 獻 , 更 是 欣 賞 「 幻 彩 詠 香 江 」 的 上 佳 地 點 。 「 香 港 迪 士 尼 樂 園 」 在 大 嶼 山 竹 篙 灣 , 是 中 國 首 個 士 尼 主 題 公 園 。 「 香 港 濕 地 公 園 」 , 位 於 天 水 圍 , 是 一 個 集 自 然 護 理 、 教 育 及 旅 遊 用 途 於 一 身 的 世 界 級 景 點 。 而 且 , 更 別 錯 過 於 二 ○ ○ 五 年 九 月 開 幕 位 於 赤 柱 美 利 樓 的 香 港 海 事 博 物 館 , 及 於 二 ○ ○ 六 年 十 二 月 開 幕 由 甘 棠 第 修 繕 而 成 的 孫 中 山 紀 念 館 。 購物 : 中西區 海味街、參茸燕窩街及藥材街 摩囉街 主要購物區 西港城 東區 太古城中心 馬寶道小販攤檔 離島區 東薈城 九龍城區 黃埔新天地 葵青區 青衣城 觀塘區 淘大商場 觀塘海岸商貿區開倉商鋪 麗港城商場 觀塘海岸商貿區玩樂地點 apm 德福廣場 西貢區 西貢市海傍廣場 西貢墟 沙田區 新城市廣場 深水埗區 鈕扣珠仔花邊街 長沙灣道時裝街 又一城 鴨寮街跳蚤市場 西九龍中心 深水埗電腦商場 通州街玉石巿場 南區 淺水灣 赤柱及其市集 屯門區 黃金海岸 荃灣區 荃灣珠寶金飾坊 灣仔區 渣甸坊 太原街 / 交加街 時代廣場 黃大仙區 樂富中心 荷里活廣場 油尖旺區 海港城 玉器市場 女人街 彌敦道 朗豪坊|||||地 圖 非 按 比 例 九 龍 殖 民 地 建 築 香 港 天 文 台 ( 尖 沙 咀 ) * 前 九 廣 鐵 路 鐘 樓 ( 尖 沙 咀 )* 前 九 龍 英 童 學 校 ( 尖 沙 咀 ) * 尖 沙 咀 前 水 警 總 部 ( 尖 沙 咀 ) * 中 式 建 築 李 鄭 屋 漢 墓 ( 深 水 ) 九 龍 寨 城 南 門 遺 蹟 ( 九 龍 城 ) 前 九 龍 寨 城 衙 門 ( 九 龍 城 ) 新 界 中 式 建 築 荃 灣 三 棟 屋 村 ( 荃 灣 ) 舊 大 埔 墟 火 車 站 ( 大 埔 ) 荃 灣 海 壩 村 民 宅 ( 荃 灣 ) 廟 宇 大 埔 文 武 二 帝 廟 ( 大 埔 ) 離 島 遠 古 遺 址 長 洲 石 刻 ( 長 洲 ) 香 港 島 殖 民 地 建 築 都 爹 利 街 石 階 及 煤 氣 路 燈 ( 中 環 ) 舊 赤 柱 警 署 中 環 舊 最 高 法 院 外 部 * 香 港 大 學 本 部 大 樓 ( 薄 扶 林 ) * 舊 三 軍 司 令 官 邸 ( 中 環 ) 前 法 國 外 方 傳 道 會 大 樓 ( 中 環 ) * 舊 上 環 街 市 ( 上 環 ) 中 環 花 園 道 梅 夫 人 婦 女 會 主 樓 * 前 中 環 荷 李 活 道 中 區 警 署 * 前 中 央 裁 判 司 署 ( 中 環 ) * 域 多 利 監 獄 ( 中 環 ) * 香 港 大 學 大 學 堂 ( 薄 扶 林 ) * 香 港 大 學 孔 慶 熒 樓 ( 薄 扶 林 ) * 香 港 大 學 鄧 志 昂 樓 ( 薄 扶 林 ) * 香 港 禮 賓 府 ( 中 環 ) * 聖 約 翰 座 堂 ( 中 環 ) 中 式 建 築 柴 灣 羅 屋 ( 柴 灣 ) 舊 灣 仔 郵 政 局 ( 灣 仔 ) 廟 宇 銅 鑼 灣 天 后 廟 ( 銅 鑼 灣 )|||||建築物、維港夜色好靚,有燈光 飲食、小食、特色小食---fish ball 交通工具、--bus,港鐵 人民活動--日以續夜咁做工,好辛苦,好勤力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