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

免費註冊體驗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香港電影的歷史

發問:

我想問下香港幾時有電影同埋香港有咩出名ge電影?唔該!!=v=

最佳解答:

很多人也認為電影的發明是盧米埃兄弟(路易?盧米埃 Louis Lumière和奧古斯都?盧米埃Auhust Lumière)但其實早在他們之前,於1895年11月1日,史卡丹諾斯基兄弟(Max and Emil Skadanowsky)曾在柏林的一家大型歌舞戲院展示了一部片長約十五分鐘的影片。 但由於他們所設計的放映機過於笨重難以普及,其後盧米埃兄弟發明了一台精巧的電影攝影及播放機(Cinématographe),并以每秒十六格來拍攝影片;這樣的速率在往後的廿年裡成為國際間標準影片平均速度。 而被喻為全世界第一部電影正是由這種設備於1893年3月所拍攝的《工廠下班》(Leaving the factory),并於3月22日於巴黎的「全國工業促進會」(Société ? Encouragement à I’Industrie Nationale)的開會場合公開展示,其後在1895年12月28日,發生電影史上最為著名的一次電影放映話動,它的地點是在巴黎葛蘭咖啡廳的房間內,并放映了盧米埃兄弟的十部影片,其中包括《火車到站》(Arrival of Train at station)及全世界首部諧笑片《落湯雞的澆水者》(The waterer watered)等。在1896年初盧米埃兄弟曾來香港拍攝街景,但并未剪輯成影片。而其後在1898年,美國愛迪生公司的電影攝影師到香港,他們拍攝了香港風景和人物活動,剪輯成《香港商團》,《香港碼頭》,《香港總督府》,《香港街景》四部短片,在美國上映。香港最早的戲院是重慶戲院,而在1907年港人李璋,李琪在香港開設了第一間由港人經營的電影院——香港影畫戲院。 從1896年到1903年,香港放映過不少電影,但它們都是很短的紀錄片,每次放映十部以上,直到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成套」的故事片公映,此片名為《基督的受難》,它是1902年法國「百代公司」的出品,導演是 F?齊卡。 香港早期(1896年至1903年)放映的電影,最先是法國電影,然後是美國電影。 早期的電影業(包括電影的製作和放映),全部由外國人包辦,所有權亦全屬他們,中國人并沒有直接參與其事,由於香港早期的電影活動在社會上所引起的作用和影響不大,因此對它的社會意義,還未有什麼值得討論的地方。 直至1904年,才有第一個中國人在香港從事電影事業,他就是余順豐。 而第一部在香港拍攝的故事片是1909年由亞細亞影戲公司(圖右)製作《偷燒鴨》,它是一部短片,劇情很簡單:一個瘦小的小偷(由梁少玻飾演)偷一個胖商人(由黃仲文扮演)販賣的燒鴨,被警察(由黎北海扮演)發覺,把小偷捉住。而這部片的導演是梁少坡,他是香港第一位電影導演,也同時是第一位男主角。1973年美國人賓杰門?布拉斯基創辦了香港首家電影公司「華美影片公司」 并與“香港電影之父”——黎民偉 合作拍成《莊子試妻》,但當此片拍完後布拉斯基把影片帶回美國,因此由香港電影公司製作的第一部電影,只在美國上映而從來沒有在香港面世。在1922年,黎民偉建立了香港首家中國人全資擁有的電影公司—「民新」,并於1924年生產了香港第一部故事長片《胭脂》,而在1925至1926年,省港大罷工爆發,長達十六個月之久,并導致了民新電影廠在香港的製作結束,轉移到上海發展,而且使香港一些剛冒起的電影公司倒閉,少數則轉移至廣州。 1930年代,香港的電影隨著黎北海(黎民偉的哥哥)創建「香港電影公司」而開始復甦,而由黎民偉所創立的上海「民新」與幾間公司合併成「聯華影業公司」(圖右)并於1931年在香港建立分廠及成立電影學校——「聯華演員養成所」培訓了一批著名的粵語片導演如黃岱,而該校的名導師關文清(著名導演)更造就了兩位超級影星:吳楚帆和黃曼梨。另外在三十年代的香港電影有一個特色就是不少港產粵語片皆是重拍或改編自上海的著名國語片,例如:《胭脂淚》改編自《神女》;《南國姊妹花》改自《姊妹花》等。 香港在1933年前所出產的電影皆是默片。除了有音樂外,通常有解畫人講解。“據說在1930年期間,在太平戲院放映《火燒紅蓮寺》時,解畫人便有數名之多,配合動作繪形繪聲,效果不錯。” 而在1932年,廣州出產第一部局部的有聲粵語片《無敵情魔》;其後亦有第一部全部有粵語對白的粵語片《戰地兩孤女》,這兩部片先後在港上映。在1932年末,香港第一間生產有聲電影的「中華製造聲默片有限公司」在香港招股,并於1935年,香港電影才完全進入有聲電影之年代。 1940年代,香港「大觀影片公司」美國分廠出品的《華僑之光》 是香港第一部局部彩色(三原彩色)立體電影。在同年春「南洋影片公司」主事人邵村人發起了一個名為「粵語片革新運動」,他認為若要改善香港電影必先需把影片的質素提高,并主張先從劇本著手,才能產生好電影,更羅致了各方各面的技術人員,,網絡名符其實的一級演員及一群文字與電影藝術均有專業修養的青年擔任編劇,例如古龍耕、馮鳳歌等人。「南洋」在這次革新運動下創作出《千金一笑》,《怪俠一枝梅》,《望夫山》,《何日君再來》等名作。其後,香港陷入戰亂時期,“從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并炸毀了大觀電影廠和其他電影設施,1946年年初,香港電影業處於完全停頓的狀態。” 其實自1945年末已有「聯藝」,「華聲」,「聯聲」等電影公司復員,復業,但由於一些主要電影工作者如關文清,吳楚帆,白燕等還在外地,而且一些香港原有的電影製片場地如「南洋片場」,「大觀片場」等受到破壞,已經變成廢墟一片;加上一些製片器材亦缺乏,因此香港電影業直至1946年才開始正式復甦。

其他解答:

於早期,香港的電影相對中國大陸尤其是當時稱為中國電影之都的上海的電影只是扮演次要的角色。這個時期的香港電影的記錄是鳳毛麟角,學者 (Fonoroff, 1997) 於 500 幾齣戰前香港電影只可以找到四齣 (Fonoroff, 1997). 所以對此時期電影,特別是非華語電影的詳細記錄可謂有限。 發展背景 同大陸的電影一樣,香港早期的電影發展與中國戲劇息息相關。中國戲劇的場境往往成為1909年香港兩齣的初期電影 Stealing a Roasted Duck 與 Right a Wrong with Earthenware Dish 的源頭 。這齣劇的導演是舞臺演員 Liang Shaobo。而監製就是美國人 Benjamin Brodsky。Brodsky 亦係其中一位極力打開中國龐大電影市場的西方人 。 (Brodsky 的名字鑑於翻譯問題有時會於被釋作 "Polaski" 見 Leyda 1972。) 1909年,上海亞細亞公司製作故事片《偷燒鴨》,導演是香港人梁少坡,全片皆在香港拍攝,但由於其出品公司不是香港公司,故一般都不會把它視作香港第一齣 「故事片」。 被譽為香港第一齣 「故事片」 的是《莊子試妻》 (1913),此片由華美影片公司出品。 出名ge電影: [編輯] A 阿飛正傳 安娜與武林 暗花 暗戰 愛煞 [編輯] B b420 半生緣 霸王別姬 八星報喜 百變星君 表姐,你好嘢! 表姐,妳好嘢!(續集) 表姐,你好嘢!Ⅲ大人駕到 表姐,妳好嘢!Ⅳ情不自禁 捕風漢子 敗家仔 [編輯] C 重慶森林 川島芳子 春光乍洩 秋天的童話 [編輯] D 大丈夫 大城小事 大事件 大佬愛美麗 大內密探零零發 大軍閥 大隻佬 大話西游 大刺客 大哥成 大劫案 刀馬旦(1986年) 蜑家妹 地下鐵 喋血雙雄(1989年) 喋血街頭(1990年) 蝶變 東京攻略 東邪西毒 賭神 賭聖 賭俠 賭俠2之上海灘賭聖 賭後 賭霸 墮落天使 奪魂鈴 [編輯] E 兒女債 [編輯] F 飛鷹 飛鷹計劃 法中情 法內情 法外情 法網情 風塵三俠 風雲 風流小姐 瘋劫 [編輯] G 功夫 孤男寡女 顧城別戀 監獄風雲 鬼馬狂想曲 國產凌凌漆 [編輯] H 韓城攻略 和平飯店 何日君再來 何日金再來 黑白森林 黑社會 黑社會以和為貴 黑金 黑獄斷腸歌之砌生豬肉 行運一條龍 豪門夜宴 豪情 紅玫瑰白玫瑰 花樣年華 黃飛鴻 黃飛鴻2男兒當自強 黃飛鴻3獅王爭霸 回魂夜 [編輯] I 伊莎貝拉 [編輯] J 家有囍事|||||粵語片 粵語片以通俗為主,觀眾多是本地的中低下階層 50年代粵語片的題材雖多,但以喜劇和粵語戲曲片為主 另外,由關德興飾演的 “黃飛鴻”系列電影,亦成為佳話 粵語片的質量 50年代,雖然稱為粵語片的黃金時代,但由於粵語片的觀眾多為低下階層,收入有限;粵語片為了迎合普羅大眾,為市民提供廉價娛樂,故推出不少粗製濫造電影;以劇曲片為例,很多電影只是加入一個簡陋佈景,整套電影均在這佈景前唱戲 你認得這些六十年代的紅星嗎? 陳寶珠 謝賢 60年代粵語片 60年代,粵語片加入青春氣息,影星如陳寶珠,蕭芳芳,呂奇,謝賢等大受歡迎,這是由於60自年代起香港工業發達,工廠聘用大量年輕女工,這些工人的收入亦漸漸增加之故 陳寶珠的電影與當時社會 陳寶珠在多齣電影中飾演工廠妹,這些電影吸引的是哪一類觀眾? 年輕的工廠女工 這反映了當時的什麼經濟情況? 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展 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粵語片到60年代末,粗製濫造之風不改,不少影片僅七天便拍完,所以被稱為 “七日鮮” “七日鮮”漸漸被觀眾唾棄,粵語片的產量亦漸漸下降;1967年,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無綫)啟播,向廣大人仕提供免費娛樂,無綫以粵語廣播,進一步打擊粵語片;1972年,這一年粵語片連一部也沒有生產 李小龍電影的影響 1.) 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2.) 在香港中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的熱潮 粵語片的復興 由於香港新一代的成長及拍摄質量的改善,粵語片在七十年代中期開始復興;較有代表性的電影如許冠文的《鬼馬雙星》、《半斤八兩》等。 另外,武打片亦加入喜劇元素,成龍於70年代的電影即以此為賣點, 如《醉拳》、《蛇形刁手》。 踏入80年代,由於中英香港前途談判、香港土生土長一代長成,及本土意識的形成,出現以國內人士為題材的電影。其中部份以誇張手法,或在劇中大量使用國內的政治詞彙,表達國內人士的土氣,突顯中國和香港人的在文化上的分別。 其中部份以誇張手法,或在劇中大量使用國內的政治詞彙,表達國內人士的土氣,突顯中國和香港人的在文化上的分別。另外,有些電影名稱或電視劇人物更成為國內人士的代名詞,如形容從國內來港、土裡土氣的人為「呀燦」(1979年電視劇 “網中人”的一角);「省港旗兵」(1984年)形容從國內來港犯案的罪犯。 “香港电影金像奖”于1982年由《电影双周刊》创办。这是从《电影双周刊》每年邀请影评人评选十大电影的扩大和延续。1982年与香港电台合作举办第一届的颁奖礼,当时只有十大华语及外语片奖等5个奖项。其后与星岛报业合办第二届与第三届,以后就由《电影双周刊》独力举办。 从第二届起,每年所设奖项略有增加,由第十七届开始,所设奖项有: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新演员、最佳摄影、最佳剪接、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服装造型设计、最佳动作指导、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及最佳原创电影音响效果等16个固定奖项。 香港金像奖也是香港电影人心中的“奥斯卡”,是香港最具权威性的电影活动。
arrow
arrow

    xab61jp14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