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最佳解答40點-給我以下的交通工具的載客人數、服務地區和收費計算

發問:

的士,巴士和地鐵。

免費註冊體驗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最佳解答:

的士: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b/Hktaxis.JPG/120px-Hktaxis.JPG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c/NewTerritoriesTaxi.JPG/120px-NewTerritoriesTaxi.JPG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8/Lantau_taxicabs.jpg/120px-Lantau_taxicabs.jpg 載客人數 - 5 人 服務地區 - 分為市區的士、新界的士及大嶼山的士。 收費 : 市 區 的 士 收 費 表 (由 一 九 九 八 年 六 月 一 日 起 生 效 ) 收 費 ( 港 幣 ) 首 2公 里 $ 15 以 後 每 0.2公 里 $ 1.4 每 分 鐘 等 候 時 間 $ 1.4 新 界 的 士 收 費 表 (由 二 零 零 三 年 七 月 十 二 日 起 生 效 ) 收 費 ( 港 幣 ) 首 2公 里 $ 12.5 以 後 每 0.2公 里 $ 1.2 每 分 鐘 等 候 時 間 $ 1.2 大 嶼 山 的 士 收 費 表 (由 一 九 九 八 年 三 月 二 日 起 生 效 ) 收 費 ﹝ 港 幣 ﹞ 首 2公 里 $ 12 以 後 每 0.2公 里 $ 1.2 每 分 鐘 等 候 時 間 $ 1.2 巴士: 載客人數 -111 人 ( 座位 + 企位 ) 以現的九巴最新型號 : AVW1 - AVW 100 計 出廠年份: 2003-2005年 底盤: Volvo B10TL 引擎: Volvo D10A Eco-Euroll 波箱: ZF 5HP590 車身: Wright Eclipse Gemini 車身裝嵌: 英國Wright廠 空調系統: Nippondenso 載客量: 下層座位 17 下層企位 41 上層座位 53 圖片參考:http://www.i-busnet.com/images/bus/kmb/kmb_avw35_r182.jpg 服務地區 : 香港區 :新世界第一巴士 九龍及新界區 : 九龍巴士公司 大嶼山 : 大嶼山巴士公司 收費:由最平幾毫到最貴幾十元不等。 地鐵: 地 鐵 每 列 車 有 8 卡 車 , 共 可 載 約3000 人 。 現有地鐵列車車廂設計。每一卡車有48個座位,但是V車卡(頭尾車卡)有兩個輪椅位,座位數目減至42個。車廂大部份空間都用作企位,滿載的時候可載375名乘客。 圖片參考:http://www.k-traintokkyu.info/hksarairrail/formtclc.gif 服務地區: 荃灣線 港島線 觀塘線 東涌線 將軍澳線 迪士尼線 機場快線 收費: 由 $4 至 $ 100元不等

其他解答:

香港的的士車費的釐定準則是根據行車里數及等候時間而定。而存放行李、電話召喚的士及使用收費道路等則需繳付附加費用。香港設有不少的士站。而在部份停車禁區,都設有一些的士專用的上落客位置。 歷史 香港的的士於1950年代時已經出現,當時全使用歐洲車,有摩利士 (Morris) Oxford、賓士200D火水燈 (W115) 及之前兩代(圓燈及車尾兩側起角那款及一款較圓渾的型號)四款。1960年代起日本製造的士於1968年引入香港,間接使的士平民化及主宰香港市場。1976年9月23日起香港政府把正式發牌的新界的士車身髹上綠色,實施限制經營地區。1984年政府容許引進四座位的士,首款引進的為三菱的Lancer,配用1.8升引擎,但近年四座位的士已沒有出現於路面上。1997年香港引入共十五輛石油氣樣版的士來港,其中10部是1994年在日本落地行走的二手車,目的是用作試驗已用了數年的石油氣的士的用途;另外有5部全新車,而新車則有跟車身同色的泵把及新款的鬼面罩及尾燈,石油氣的士引擎為1,998cc,馬力有85匹。 香港的士使用的車輛型號必須經政府檢定。現時使用的車型主要為豐田皇冠 Comfort 及日產 Cedric ,亦有一架福特 Falcon 仍然服役中。由2001年8月1日起,法例規定柴油的士不得進口香港。[1]於2006年起,香港政府更只准石油氣的士行走。 大部份的士是獨立個人擁有及經營,但亦有一些的士是由的士公司擁有,僱用的士司機營運,並規定每輛的士配一牌照,唯近年香港政府已停發的士牌照,故只能在自由市場購入牌照。 的士種類 市區的士 俗稱「紅的」,車身髹上紅色。除大嶼山的東涌道及南大嶼山的道路外,市區的士可於香港島、九龍、新界任何一區及大嶼山的東涌、赤鱲角機場及迪士尼樂園接載乘客,大嶼山其他地區(例如愉景灣)除外。收費是三種的士中最高。 新界的士 於1976年9月23日起正式發牌的新界的士,俗稱「綠的」,車身髹上綠色。新界的士基本上只可於新界區營運,當中又只限於屯門區、元朗區、大埔區、北區、沙田區的馬鞍山和香港中文大學,以及西貢區大部分地區(將軍澳除外)營運,但不包括荃灣區、葵青區、沙田區(馬鞍山及中文大學除外)、西貢區的將軍澳。另外,新界的士可使用指定路線接載乘客往返以下地點:地鐵荃灣站、威爾斯親王醫院、沙田馬場、觀塘順利邨、赤鱲角機場的客運大樓及地面運輸中心、機場快綫的青衣站、地鐵坑口站、將軍澳醫院及迪士尼樂園。收費較市區的士為低。 大嶼山的士 俗稱「藍的」或「大嶼山的」,車身髹上淺藍色。大嶼山的士只可以於大嶼山範圍營運,包括赤鱲角機場及迪士尼樂園。收費亦最低。 公共汽車,一般指在道路上循一定路線、班距行走,並接載乘客的機動車輛,屬客車的一種。在中國大陸,一般簡稱為公交車、公車或巴士;在台灣,一般簡稱為公車、客運或巴士;在香港和澳門,則多稱公共汽車為巴士。巴士是英語中"bus"的音譯。 歷史 公共運輸的起源至少可追溯至1826年。當時法國一位退休軍官在西北部的南特(Nantes)市郊興建公眾浴場,並提供接駁市中心的客車服務。當他發現人們只於沿途使用他的客車線,便改變主意,增辦穿梭旅館之間的客車路線,讓乘客和郵件於沿途自由使用。 巴黎是公共汽車的先行城市,倫敦繼之。1829年7月4日,英國人George Shillibeer的公共汽車(Omnibus)出現於倫敦街頭,沿新建的『新路』(New Road)往返Paddington與銀行地帶,經停Yorkshire Stingo,每日每個方向4班。不到十年,這一服務法國、英國及美國東岸各大城市(如巴黎、里昂、倫敦、紐約)得到普及。 公共汽車對社會影響巨大,對城市發展起著最基本的推動作用。公共汽車使市民體驗到彼此間前所未有的接近,也縮短城市和鄰近村鎮間的距離、往來頻繁。 至20世紀初,機動交通的試驗取得成功,公共汽車亦開始改以引擎驅動。現在絕大部份公共汽車仍以柴油引擎為動力。 近年有些國家開始研製使用石油氣、天然氣甚至電力驅動的公共汽車。 各種類型的公共汽車 一般的公共汽車均以提供最大的載客量為目標,大部份空間均擺設座位,通道等空間亦供乘客站立。 此外,公共汽車可以根據其機械操作、外形設計等而分為以下類別: 雙層巴士 主條目:雙層巴士 車廂分為兩層,載客量更大。一般而言,一輛車長10米並容許企位的單層巴士可運載約60名乘客,而長度相近的雙層巴士則能運載約130名乘客。 倫敦、香港、新加坡、柏林、孟買等城市均大量採用雙層巴士。其中,自1950年代起於倫敦服務的Routemaster車款更成為該市的地標(因應歐盟要求歐洲各國的巴士在2016年後必須全數是超低地台巴士以方便老弱人士,於2005年年尾全數退役)。 有些雙層巴士的上層不設車頂,供遊客登上作瀏覽沿途景色,稱為開篷巴士。 香港亦有開篷巴士為接駁山頂纜車站至中環的服務。 台灣的臺北市巴士處曾購買過雙層巴士,後因車輛高度以及車輛其他問題而不再添購、使用。 掛接巴士 行走於溫哥華的掛接巴士。有些公共汽車會以較長的車身增加載客量,並在車身的中間位置加設可伸縮的接合位置(類似火車車卡之間的接駁部份)以輔助轉向。這些公共汽車稱為掛接巴士,於北美各地頗為盛行。中國大陸稱「鉸接車」、「通道車」或「巨龍 (車) 」。在北京、上海等地一度很常見,但這在台灣較罕見。 香港的城巴率先引入低地台巴士。隨著香港社會對無障礙運輸的需求增加,加上新機場啟用,政府要求各間巴士公司以低地台巴士服務機場線。自此之後,所以香港巴士公司均只會購置環保低地台巴士,例如:1998年接手中華巴士服務之新世界第一巴士。 中、小型巴士 小型巴士(簡稱小巴)的體積比普通巴士為小,載客量一般在8至20人之間。它們多數行走於客量較低或需要服務偏遠、彎多、路窄地區的路線。有些路線亦會使用小巴以提供頻密的班次。在營運上,大部份地區的小型巴士與普通巴士沒有分別。但在某些城市如香港,公共小型巴士的營運制度是獨立於普通巴士之外。(參見:香港交通) 為了與小巴區別,一般公共汽車也有被稱為大巴的。 亦有載客量約30至40人的公共汽車,較小巴為大但小於大巴,一般稱為中型巴士。在中國大陸,人們通常使用中巴的簡稱來稱呼中型巴士;但香港並未對中型及大型巴士加以區別,而中巴的簡稱亦一般用來稱呼曾於香港營辦大巴服務的中華巴士。 學校巴士 學校巴士(簡稱校巴或校車)是用以接載學童往返學校的巴士。 巴士專用線 主條目:巴士專用道 由於公共汽車需要與其他汽車共用同一路面資源,其班次無法像其他公共運輸工具系統(如鐵路)般精確。 部份城市為解決此問題,在路上劃出只准公共汽車使用的行車線,台灣稱為公車專用道,中國大陸稱作公交專用道,香港稱為巴士專線。在一些較特殊的情況下,甚至有整條街道皆劃作巴士專用道的情況。 歷史東京日比谷線地鐵從廣尾站開出 北京地鐵的地面部分(八通線) 新加坡地鐵 俄羅斯地鐵車站 巴黎地鐵(Paris Métro) 的十四線的這個車站裝有月臺幕門 一列車正進入倫敦地鐵北線的Mornington Crescent車站 首爾地鐵 香港地鐵月台 東京地下鐵銀座線01系電車﹝淺草站﹞ 巴黎地鐵的橡膠車輪世界上首條地下鐵路系統是在1863年開通的倫敦大都會鐵路 Metropolitan Railway。當時電力尚未普及,所以即使是地下鐵路也只能用蒸汽機車。由於機車釋放出的廢氣對人體有害,所以當時的隧道每隔一段距離便要有和地面打通的通風槽。 到了1870年,倫敦開辦了第一條客運的鑽挖式地下鐵,在倫敦塔附近越過泰晤士河。但這條鐵路並不算成功,在數月後便關閉。 現存最早的鑽挖式地下鐵路則在1890年開通,亦是倫敦,連接市中心與南部地區。最初鐵路的建造者計劃使用類似纜車的推動方法,但最後用了電力機車,使其成為第一條電動地下鐵。早期在倫敦市內開通的地下鐵亦於1905年全數電氣化。 法國巴黎的巴黎地鐵在1900年開通,最初的法文名字Chemin de Fer Métropolitain是從Metropolitan Railway直接譯過去的,後來縮短成métro,所以現在很多城市軌道系統都稱metro。俄羅斯的地鐵也順理成章,只是改用了西里爾字母,稱為Метро。 亞洲最早的地下鐵路在日本東京,於1927年開通。 香港的地鐵在1979年開始投入服務。 提供,車輛則利用集電弓獲得電力,有時亦會以車輪經過軌道將電流帶回發電廠。 車輛 最初的城市軌道系統車廂是木製的,後來改為鋼製以減少一旦發生火災造成的危險。自1953年開通的多倫多的地下鐵路,車廂開始再改良為鋁製,有效減少維修成本和重量。 很多地下鐵路行走的隧道,都比在主要幹線上的為小;所以一般而言地下鐵路的列車體積一般比較小。有時隧道甚至能影響列車的形狀設計,例如倫敦地鐵的部份列車便是。 大部份的城市軌道系統都是使用動車組,而不使用機車牽引客車廂。若果使用機車,經常會用推拉運作。 另外,部份較為先進的系統已開始引入列車自動操作系統。倫敦、巴黎、新加坡和香港等地車長都毋需控制列車。更先進的系統甚至做到了無人操控,就例如香港地鐵的迪士尼線。
arrow
arrow

    xab61jp14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